刘备称帝,以马良为侍中。东征吴国时,派马良到武陵郡招抚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,少数民族的首领都接受了官印、封号,他的工作完全合刘备的意愿。恰遇刘备在夷陵大败,马良也遇难。刘备任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。
良弟谡,字幼常,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,除绵竹成都令、越雋太守。才器过人,好论军计,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。先主临薨谓亮曰: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,君其察之!”亮犹谓不然,以谡为参军,每引见谈论,自昼达夜。 []
马良的弟弟马谡,字幼常,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,担任绵竹县、成都县的县令,越嵩郡的太守。他气度过人,喜欢议论军事谋略,丞相诸葛亮对他特别器重。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: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重用,你要认真考虑我的话!”诸葛亮还认为马谡不是这样的人,任命马谡为参军,每次接见谈话,经常从白天持续到黑夜。
建兴六年,亮出军向祁山,时有宿将魏延、吴壹等,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,而亮违众拔谡,统大众在前,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,为郃所破,士卒离散。亮进无所据,退军还汉中。谡下狱物故,亮为之流涕。良死时年三十六,谡年三十九。 []
马谡拒谏失街亭,选自清刊本《三国演义》。据《三国演义》,马谡虽久读兵书,但泥古不化。守御街亭时,不立寨要道,却驻兵于孤山之上,妄言兵法“凭高视下,势如劈竹”。待魏军合围后,又言兵法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,结果其军不战自乱,街亭迅即失守 孔明挥泪斩马谡,选自清刊本《三国演义》。。
建兴六年,诸葛亮向祁山进军,当时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魏延、吴壹等人,议论的人都说应该以他们为先锋,而诸葛亮违背众人的意见提拔马谡,让他统率大军在前,与魏国将领张郃在街亭交战,结果被张郃打败,士兵离散。诸葛亮进军没有了依托,只得退兵回汉中。马谡下狱而死,诸葛亮为此流泪。马良死时三十六岁,马谡死时三十九岁。
陈震字孝起,南阳人也。先主领荆州牧,辟为从事,部诸郡,随先主入蜀。蜀既定,为蜀郡北部都尉,因易郡名,为汶山太守,转在犍为。建兴三年,入拜尚书,迁尚书令,奉命使吴。七年,孙权称尊号,以震为卫尉,贺权践阼。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忠纯之性,老而益笃,及其赞述东西,欢乐和合,有可贵者。”震入吴界,移关候曰:“东之与西,驿使往来,冠盖相望,申盟初好,日新其事。东尊应保圣祚,告燎受符,剖判土宇,天下响应,各有所归。于此时也,以同心讨贼,则何寇不灭哉!西朝君臣,引领欣赖。震以不才,得充下使,奉聘叙好,践界踊跃,入则如归。献子适鲁,犯其山讳,《春秋》讥之。望必启告,使行人睦焉。即日张族诰众,各自约誓。顺流漂疾,国典异制,惧或有违,幸必斟诲,示其所宜。”震到武昌,孙权与震升坛歃盟,交分天下:以徐、豫、幽、青属吴,并、凉、冀、兖属蜀,其司州之土,以函谷关为界。震还,封城阳亭侯。九年,都护李平坐诬罔废;诸葛亮与长史蒋琬、侍中董允书曰:“孝起前临至吴,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,乡党以为不可近。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,不图复有苏、张之事出于不意。可使孝起知之。”十三年,震卒。子济嗣。
陈震字孝起,南阳郡人。刘备担任荆州牧时召他为从事,管辖各郡。后来跟随刘备进入蜀地。蜀地平定后,担任蜀郡北部都尉,因改了郡名,担任汶山郡太守,转任犍为郡太守。建兴三年,被授予尚书之职,升任尚书令,奉命出使吴国。建兴七年,孙权称帝,刘备以陈震为卫尉,去恭贺孙权登基。诸葛亮给他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说:“孝起忠诚纯正的性情,老来更加坚定,至于他沟通东吴和西蜀的关系,使之欢乐和合,有他的可贵之处。”陈震进入吴国的边界,给守关官吏的公文说东吴和西蜀,车马使者来往,官吏络绎不绝,恢复当初的友好关系,使两国关系日新月异。东面的君主应该保有帝位,向上天祭祀祷告接受符命,划分疆土,天下响应,使各有所归。在这个时候,同心讨伐敌人,有什么样的侵略者不能消灭呢!西蜀的君臣,翘首以待。陈震无才,得以充任使者,奉使聘问表达良好祝愿,踏上你们的国界便欢欣奋发,进入吴国如同回到家一样。范献子到鲁国,冒犯了鲁国的山讳,《春秋》指责他。希望你们一定告诉我,使使者与你们和睦相处。我当天张设旗帜,告诫众人,各自发誓遵守条约。我顺流而下,来得很快,国家的典章制度有所不同,恐怕有所违犯,希望一定斟酌教诲,告诉我应该如何做。”陈震到了武昌,孙权与陈震登上高坛,歃血结盟,平分天下:以徐州、豫州、幽州、青州属吴国,并州、凉州、冀州、兖州属蜀国,司州的土地,以函谷关为界。陈震回国后,被封为城阳亭侯。建兴九年,都护李平因犯欺骗罪被废,诸葛亮给长史蒋琬、侍中董允的信中说:“孝起以前临去吴国的时候,对我说李平肚里有鳞甲,乡里人以为不可接近。我以为有鳞甲只是不可触犯罢了,没有料想到又有苏秦、张仪那样的事情意外出现。可以使孝起知道这件事。”建兴十三年,陈震去世,其子陈济继承爵位。
董允字休昭,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。先主立太子,允以选为舍人,徙洗马。后主袭位,迁黄门侍郎。丞相亮将北征,住汉中,虑后主富于春秋,朱紫难别,以允秉心公亮,欲任以宫省之事。上疏曰:“侍中郭攸之、费祎、侍郎董允等,先帝简拔以遗陛下,至于斟酌规益,进尽忠言,则其任也。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若无兴德之言,则戮允等以彰其慢。”亮寻请祎为参军,允迁为侍中,领虎贲中郎将,统宿卫亲兵。攸之性素和顺,备员而已。 献纳之任,允皆专之矣。允处事为防制,甚尽匡救之理。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,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,今嫔嫱已具,不宜增益,终执不听。后主益严惮之。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,上疏以让费祎及允,又表:“允内侍历年,翼赞王室,宜赐爵土以褒勋劳。”允固辞不受。后主渐长大,爱宦人黄皓。皓便辟佞慧,欲自容入。允常上则正色匡主,下则数责于皓。皓畏允,不敢为非。终允之世,皓位不过黄门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