舜之命契句:首见《尚书·禹典》,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有详论:“圣人有忧之,使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”
朱:即丹朱,尧长子。语见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,不足以授天下,于是乃权授舜。”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)
熙熙皞皞(hào):舒畅自得、合乐貌。“拔本塞源”之论不显明于天下已经很久了,于是天下学圣人之学的人,将要日渐繁难,以至于沦为禽兽夷狄,还自认为是圣人之学……
圣人的心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他看待天下的人,没有远近内外的分别,凡是有血气的,都如其自己的兄弟孩子一般,都想让他们获得安全及教养,来实现自己万物一体的宏愿。
天下人的心,开始时也并非与圣人的心有什么差别,只不过心中被有我的私心所隔离,被物欲所蒙蔽,广大的心反而变小了,通达的心反而变堵塞了,人各怀私心,以至于竟然将父子兄弟看成如仇人一般。
圣人对此很忧虑,所以推广他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来教化天下,想让人们都能克去有我之私和物欲之蔽,恢复他们心中原有的万物一体之念。
这种教化的大要,就是尧舜禹之间相互传授的所谓“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。而其具体的细节条目,便是舜命契教化天下的所谓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这五教而已。
唐尧、虞舜、三代之世,讲授者都是以此为教,学习者也都是以此为学。当时,个人没有异见,家庭没有异习,能自然而然地安心于此教者为圣人,经过辛勤努力达到此教者为贤人,而违背此教者哪怕像丹朱一样聪明的人,也被称为不肖。下至于市井、田野、农、工、商、贾等低贱者,都是以此为学,都专心成就自己的德行。为什么能这样呢?这是因为那时没有庞杂的见闻知识、繁琐的记诵之学、泛滥的辞章之学、令人追逐不放的功利之学,只是让人们孝敬父母,尊敬师长,取信朋友,以此恢复其心体之同然。这是性分所固有的,无须假借于外,那么有谁做不到呢?